重拾Hi End精神-專訪Final社長細尾満
在 2016 東京中野春季耳機祭開展的前一天,U-Headphone 在台灣代理商世貨公司的協助聯繫下,順利參訪了 Final 位於神奈川縣川崎市的新總部。當天接受專訪的是代表取締役社長細尾満先生以及海外事業部部長平松英子女士。專訪當天,平松女士負責接待我,在武藏小杉車站前往 Fianl 總部的途中,她告訴我,新的廠房比原先更大,可是公司才剛剛搬家不久還需要整理,而且有些機具搬過來之後還沒準備好,可惜無法參觀工廠製作的部分,所以這次專訪就在 Show Room 進行,期待下次有機會能夠讓網友看到 Fianl 引以為傲的生產製作過程。
關於 Final 公司歷史沿革,官方網站上都有很詳細的介紹,所以這次細尾先生除了自我介紹之外,也和我分享了關於前社長高井金盛(2014 年逝世)的一些有趣小故事。關於細尾先生本人,他說大概從 10 歲開始就對音響產生興趣,還記得當年日本有個雜誌叫做「無線&實踐」,他幾乎每一期都會看,當時就看到高井先生刊登的 Final 廣告。他還記得廣告內容是一台相當昂貴的擴大機,竟然是使用乾電池當做電源,而且用家必須每個月更換電池才行,細尾先生覺得這種設計很「有趣」,於是對高井先生留下了印象。
Final 的靈魂人物-高井金盛
話題回到 Final 的靈魂人物-高井金盛先生,在他創立 Final 之前先成立了一家 Hi End 音響專賣店,當時高井先生才 21 歲,經過 2~3 年的努力獲得相當不錯的成績。當時 Sony 公司會邀請一些銷售成績優秀的經銷商來參加派對活動,然而高井先生竟然在派對上豪不客氣地跟 Sony 創辦人深井大反應,Sony 的產品聲音還不夠好!沒想到深井先生沒有生氣,反而心胸寬大邀請高井先生擔任 Sony 的聲音顧問,那時後的高井先生才 24 歲而已,就這樣每周一次到 Sony 的音響研究所,針對他們即將發表的產品在音質的部分提出建議。
談話間,細尾先生接著拿出了一顆唱頭,他告訴我這是當年 Sony 音響研究所在完全不考慮成本的狀況下,開發了一款他們認為世界上最好的 MC 唱頭。最大特色是唱針的部分是透明的,他解釋因為那是使用鑽石雕刻製作出來的,而且是天然鑽石並非人工鑽石,光是這根鑽石唱針就要 11 萬日幣(請注意,是 1974 年的價格),當時還有一位知名的工程師森芳久先生,把獨特的 8 字型音圈設計運用在這顆唱頭上。
產品做出來了,但是高井先生告訴深井先生,這顆唱頭的成本實在太高了!最後訂定的產品售價 Sony 肯定賣不出去,於是自告奮勇向 Sony 保證,改用 Final 的品牌一定可以賣得出去!最後定價到底是多少?答案是 50 萬日幣,而且成功銷售出 200 顆唱頭。另外,細尾先生又補充,當時這顆唱頭其實有兩款,50 萬日幣的是採用 100%鑽石唱針,另一款只有前半段使用鑽石的是 30 萬日幣。藉由這顆唱頭的成功銷售,讓高井先生更堅定信心,持續往 Final 的品牌之路邁進。
注重客戶服務
細尾先生展示了一張品照列表,裡面除了前面提到的 MC 唱頭,還有一款發射器也是由 Sony 生產的,至於其他都是高井先生和隸屬於美國 Marantz 的一位工程師高士先生共同開發的產品。值得一提的是,高井先生當年在銷售音響器材時的想法和別人不太一樣,主要都是賣全套系統,只有少數產品(黑膠唱盤、前/後級)願意單賣。他認為如果要把聲音做到最好,那麼系統中的每一部分都要能夠配合起來才行,一套系統的售價 2000 萬~5000 萬日幣不等,價格也是相當驚人的!當時的做法是先生產一套「原型機」送到客人那邊試聽,如果客人覺得滿意願意下單,然後才開始生產。但由於是依據客人的使用習慣量身訂製,曾經有發生過家人想要使用音響,結果開關次序搞錯了,反而把號角喇叭給燒了的趣事。
細尾先生特別提到,有一位老客戶家中擁有非常多 Final 的產品,他每年都會親自登門拜訪至少 3~4 次。然而在高井先生過世之前,這位客戶又跟 Final 購買了右上角的喇叭,從照片看不出來,其實這支喇叭非常有份量,箱體採用不鏽鋼材料製作而成,單支重量高達 800 公斤之多,由於喇叭實在是太重了,聽說他家裡的樓板還因此下陷了一些,為此還打算重新蓋一間房子來擺放他的收藏品。至於先前提到的森芳久先生目前還在公司任職,專門負責為老客戶做維修服務,可以想見 Final 對於客戶服務的重視程度有多高。
重回 Hi End 市場?
話鋒一轉,細尾先生提到了耳機部分,他說現階段公司的力量都集中在耳機產品,短期之內實在沒有餘力可以開發新的 Hi End 音響器材,目前僅能維持服務的能量而已。不過他們並沒有忘記 40 多年前 Final 公司追求 Hi End 的精神,雖然沒有時間表,但希望幾年後能後重回 Hi End 市場。
新單體即將問世
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而已,細尾先生強調,S’Next 公司本身就有製造喇叭單體的能力,也有一些獨特的技術,而且就在前幾個星期才獲得技術上的突破,達到他們的預期的水準,所以希望未來能夠將這些技術應用在 Hi End 產品上面。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呢?細尾先生表示,實在是不好意思,因為是和某家知名企業合作開發的案子,在正式發表前必須依合約保密。好吧,我換個角度問細尾先生,現在開發成功的是高、中、低音單體的哪一個?或是什麼樣形式的單體?得到的答案是「比較接近同軸」,這下子又多了一點想像空間了。
再問下去可能會給細尾先生惹麻煩了,於是他趕緊岔開話題,提供了高井先生另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他說高井先生不僅做過 Sony 的顧問,也曾經兼任過柏青哥機台、卡拉 OK 的調音顧問,他打趣地說什麼叫做好的柏青哥聲音呢?就是會讓客人忍不住一直投錢的聲音就是好聲音。至於卡拉 OK 的話,不是聽歌的人覺得好聽,而是讓唱歌的人聽起來很舒服,想要一直唱下去就對了!
成立 S’Next 公司
回到公司發展沿革,在 2007 年的時候,日本連接器大廠 Molex 邀請高井先生和另外兩位,一起開發電視專用的小型喇叭,於是成立了 S’Next 這家子公司。當時不僅研發喇叭,也有研發耳機產品,高井先生就想到要用 Final 這個品牌做銷售,可是 Final 一開始就是定位在 Hi End 等級,為了做出區隔,他們想到了變通辦法,那就是改用「Final Audio Design」做為品牌名稱。
為了大量生產耳機,公司特別在菲律賓買了一家耳機製造工廠,生產自家中低階等級耳機,同時也幫其它廠商進行 OEM/ODM,松平女士特別補充,當時不僅僅是代工而已,也有為某些耳機品牌做一條龍的服務,就是從最初的市場調查、產品規劃、生產製造,甚至在某些特定區域進行銷售。
決定回到原點
不過大約在 2 年前,S’Next 的母公司,也就是 Molex,被另一家更大的美國公司 Koch Industries 併購了,整個組織面臨了很大的變化,偏偏在這個時後高井先生的健康狀況不佳,就在過世之前把 Final Audio Design 交棒給細尾先生。至於 S’Next 這間公司對於 Koch 來說實在是太小了,打算要把 S’Next 結束掉,但是細尾先生和他的夥伴覺得,已經投注了這麼多心力,要關閉實在是太可惜!於是出資把 S’Next 給買下來,同時決定回到原點將「Final Audio Design」改回當年的「Final」,連 Logo 也換回多年前高井先生使用的字體,等於是向大家宣告,將要重拾 Hi End 的精神!
細尾先生說,把公司買下來雖然很辛苦,但這樣也有很大的好處,當初還是 Molex 的子公司時,每次提出開發 Hi End 產品的預算申請,就會被質疑利潤太低而遭到駁回,現在自主經營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可以自由的開發產品不受拘束!
透過耳機 DIY 活動與消費者溝通
Final 知道自己家裡有一些系列的產品非常昂貴,會造成消費者認為他們是很高傲的品牌,不過有跟 Final 接觸過的消費者就會知道,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為了讓更多用家能夠進一步認識 Fianl 這個品牌,他們花了不少心思,譬如強化售後服務這一塊,直接和消費者聯繫。或是在知名的連鎖家電賣場內,舉辦耳機組裝 DIY 的活動,讓更多消費者認識 Final 這個品牌。
不過組裝的耳機並非市面上販售的型號,而是專為組裝體驗活動設計的產品,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設計了了 5~6 款產品。其中最貴的要 12,800 日幣,是採用不鏽鋼機殼以及 MMCX 可拆卸式端子,至於便宜的大約 5000 多日幣,用的就是普通塑膠機殼以及不可拆卸的耳機線。
每一次活動都是由細尾先生親自主持,他會跟參加者分享調音、單體設計的相關知識。而且會讓他們親自體驗不同材質對於聲音產生的影響,譬如在家電賣場內不可以使用焊錫,所以必須要改用類似膠布之類的東西取代,光是這樣就能對聲音造成相當大的改變,讓參加者非常驚訝。
調音不用花大錢
另外,他也發現消費者對於線材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譬如之前有位客人拿了一條大約 5 萬多日幣的純銀線過來,認為換上這條純銀線之後高頻延伸更好了,但是這位客人忽略了手中那條銀線的線徑變細了,線徑變細的話阻抗就會提高,導致聲音改變,即使便宜的導體也會有相近的效果,這是線材廠商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當然聲音往好的方向改變,對於用家來說是好事,可是如果沒有真正了解背後的技術原理,而是盲目地信仰導體材質而已,就長遠來看,對於整個市場反而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此細尾先生感到相當憂心。很多產品使用經驗豐富的耳機發燒友參加過他們的活動之後,都會改變想法,甚至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曾經不屑一顧的產品。
細尾先生認為,應該先從耳機入門,了解什麼才是好聲音之後,才往桌上型系統邁進,最後才進入到 Hi End 音響的領域,這樣才是正確的過程,不要一下子就跨進 Hi End 音響,避免買錯器材浪費錢的狀況發生。
不妨先從耳塞下手
其實要讓耳機聲音改變的方式有很多,平常 Final 都會邀請用家到他們的展示空間來,單純透過耳罩的變化,譬如開放式或密閉式耳罩,又譬如耳道耳機的耳塞尺寸大小、入耳程度上的差異,甚至是耳塞材質的變化,對於頻率響應都會有影響,說著說著,細尾先生還拿出數據圖給我看,最明顯的影響會是在低音頻段的部分,他建議而耳機玩家們不妨多方嘗試。
既然如此,Final 認為最好的耳塞材質是什麼?細尾先生回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滿意的,不過 Comply 耳塞的密閉性太好,聽久了會不舒服,相較之下矽膠耳塞是比較好的選擇。事實上,Final 自己就有推出零售的耳塞產品,而且還是從日本某間大公司延攬過來的人才,這位工程師在前一間公司服務時,就一直想要製作耳塞,不過始終無法實踐,過來之後,Final 讓他發揮才能研發理想中的耳塞產品,他們特別重視配戴平衡度以及支撐力能力,確保耳機入耳之後的角度不受影響。據說銷售評價非常好,光是在秋葉原的 E-Earphone 耳機專賣店販售,一個月就能賣出高達 1500 套!
具備單體研發、製造能力
此外,Final 不僅具有單體製造能力(連製造單體的機具都是自家設計),還有研發設計實力,譬如光是用來黏合的膠水不同就會對聲音造成變化。細尾先生強調,他們和一般單體廠不同的地方是一張平整的薄膜原料,只用來壓出一個完整的振膜。不會為了節省成本在同一張原料上壓出好幾個振膜,我問細尾先生,這樣做目的是什麼?他回答,只要經過加壓的程序,那張薄膜原料邊緣就會產生細微的皺折,如果這張薄膜還繼續使用的話,那些缺陷就有可能會出現在下一個振膜上,雖然非常細微,但對於 Final 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可惜 Show Room 樓下的工廠還沒整理完畢,否則就能親眼看到了!
新款 3D 列印耳機即將登場
話題來到耳道式耳機,在專訪行程之前,日本媒體就曾經披露過 Final 的最新 3D 列印耳機,不過資訊有限,只能看到如同珠寶精品一般的漂亮外型。這款即將上市的新產品型號叫做 Lab II,當年他們在生產第一款 3D 列印耳機-Lab I 的時候,就已經著手設計 Lab II 了,算一算時間,從研發設計到實踐總共花了 3 年的時間。
外觀的部分,Final 有專門配合的設計團隊負責操刀,整體線條和自家最高階等級的 Piano Forte 相似,但是加入了鏤空設計元素,讓 Lab II 看起來更精緻。至於負責調音的關鍵人物就是細尾先生本人,他告訴我,別以為這個鏤空設計只是裝飾而已,把耳機殼後半部拆下來對著燈光一看,原來的背面真的是開放式設計,前半段機殼的鏤空才是裝飾,換句話說,這是一款開放式的耳道耳機,裡面使用的單體和 Piano Forte 不一樣,連接線改成 MMCX 的可拆卸設計,就連聲音表現也不一樣。
耗費 17 小時列印鈦金屬外殼
關於機殼製作,細尾先生說,這是日本 NTT DATA 公司 3D 列印與 Fianl 表面處理技術合作出來的成果,對於這項產品 NTT DATA 那邊也非常滿意,可以展現他們的 3D 列印技術實力。不過這個 3D 列印相當耗時,使用鈦材料進行 3D 列印從無到有需要耗費 17 個小時才完成,除了能夠做出鏤空的設計感,還能把號角的概念融入到 Lab II,這些都是 3D 列印才有的優點。不過製作時間實在太長了,據說目前計畫是限量 100~200 套(未定),大概會在 7 月份發售,至於價格的部份,由於成本尚未精算,只能粗估會在 3000~4000 美金之間。萬一沒搶到限量版的話,沒關係,之後會推出量產版本,不過可以預期製做方式應該會有一些改變。
另外,又拿出了一款體積非常小的新耳機(目測只有 Lab II 的 1/3 大小),據說他們花了 2 年半的時間解決低頻不足的問題,不過還是受限於保密合約的問題,沒辦法透露更多細節,當然照片也不能公開。可以確定的是,即將到來的德國慕尼黑音響展,就能看到這款新品,真正上市時間預計在夏或秋季。
年底將有大量新產品問世
最後,細尾先生向我預告了,從今年夏季開始一直到明年,Final 會推出很多新產品,除了前面介紹過的耳機產品之外,今年底或明年初將會有採用新單體技術的新產品出現,至於耳罩耳機確定會在明年初推出新品,也同樣是採用全新設計的單體,就讓我們期待 Final 接下來的表現吧!
同場加映
離開 Final 總部之前,我又「回馬槍」追問了關於藍牙耳機的看法如何?細尾先生毫不避諱地表示,他已經看過上個月全日本地區的耳機銷售調查報告,前 50 名幾乎都是藍牙耳機,其中不乏高價位的款式。可是你們沒有藍牙耳機產品,不擔心嗎?細尾先生笑著回答,事實上他們早就在幫客戶代工藍牙耳機,相關的技術和調音知識他們早就準備好了,目前只是在等待時機而已,只要時機一成熟,立刻就能推出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