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系列、Pro系列新機登場-iFi Audio新品發表會
去年 iFi 正式宣布進軍台灣,當時原廠人員親自來台舉辦了盛大的產品發表會,向大家介紹旗下各類型產品。然而今年的產品發表會依舊是由 iFi 大中華區總監溫上凱(Pat)親自主持,地點選在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上的音悅音響。本次發表重點有兩款隨身機種:xDSD、xCAN,以及一款桌面型 Pro iDSD。
活動一開始,Pat 先簡略介紹 iFi 是由英國 AMR 於 2012 年成立的子品牌,專門研發符合年輕玩家需求的音響/耳機相關器材,目前 iFi 已經推行到全球 35 個國家,累積超過 15 萬用戶。Pat 表示,iFi 在 2014 年首度獲得歐洲影音協會 EISA 大獎的肯定,依據經驗,EISA 得主向來都以消費電子大廠為主,然而今年又再度獲獎,對於 iFi 來說,就好像得到了音響界的奧斯卡獎一樣!得獎的產品就是本次活動發表的其中一款產品 xDSD。
Pat 進一步介紹 iFi 的研發團隊,包含來自德國的 Thorsten Lorsech、英國 Mike Butler 這兩位專門負責電子相關設計,來自英國的 Owen Delehedy 負責機械結構,還有法國設計師 Julian Haziza 負責產品外觀設計,一改過往比較保守的產品設計風格,整個研發團隊約 10~20 人左右,每年平均推出約 10 款新產品。
話題回到新產品,本次發表會主要介紹 2 款 X 系列新品:xDSD、xCAN,以及 Pro 系列中的 Pro iDSD。
xDSD(12,800 元)、xCAN(9,300 元)
在外觀設計上,原廠特別將這兩款新品設計得像小酒壺一樣,只有口袋大小方便攜帶,機殼採用鋁鎂合金製成,表面使用離子蒸鍍技術處理,製作出帶有獨特光澤的表面。不過 iFi 設計師 Julian 對於表面處理的相當要求,當時第一批製作時的不良率高達 50%,但他對於自己的設計理念依然堅持不讓步。另外也提到,新的 X 系列和過去的機種相比較,除了外觀差異之外,控制介面也更加簡約、人性化,譬如 micro iDSD 有 8 個控制,而 xDSD 只有 2 個控制,使用起來簡單很多。
Pat 特別提到 xDSD/xCAN 的藍牙功能和市面上的產品不同,一般來說,只要聽到產品使用藍牙傳輸就會覺得聲音不會好到哪裡去,但事實上藍牙並非做不出好聲音,他舉例,普通的藍牙產品只用一顆 IC 去處理訊號接收、解碼、耳擴所有工作,動態範圍通常小於 96dB,甚至只有 80 多 dB 的水準。
相較之下,iFi 設計的藍牙傳輸一開始接收 AAC/aptX 編碼,然後內建的 CSR 藍牙晶片只當做一個「介面」,所有接收到的音樂訊號都會重新處理,譬如使用由母品牌 AMR 中 DP-777 DAC 中所搭載的「Global Mastering Timing Clock」改良而來的時基電路,以大幅降低時基誤差(jitter),接著使用 Burr Brown 1793 DAC 晶片做數位/類比轉換(動態範圍大於 112dB),最後再進入獨立的耳擴放大線路。Pat 自豪地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對 xDSD/xCAN 藍牙傳輸音質給予高度肯定的原因。
另外,Pat 特別強調,這兩款隨身產品的音量控制是採用類比電路的設計,事實上,iFi 旗下所有產品都堅持採用類比音量控制而非數位音控。簡單來說,數位音控是依靠減少數位音訊位元深度(bit)的方式來達到音量衰減的目的,但是這樣的方法,會損害數位音訊的完整性,也就是降低了解析力。另一方面,數位音控雖然可以調降音量,但是機器本身的底噪音量不會跟著降低,這樣子更不利於聽感。
相對之下,如果改用類比音控,在降低音量的同時也會把整個系統的底噪也降下來,但卻不會減損原有的 bit,也就是能夠保持原本的解析力。簡單的說,即便在小音量下聆聽,依然能夠聽到滿滿的音樂細節。
以功能定位來說,xDSD 是一台發燒等級的 DAC,具備有線傳輸(USB、SPDIF)與無線傳輸(藍牙)能力,可以支援 DSD512、MQA 高解析音樂播放,耳擴輸出功率最高可達 500mW,比一般手機高 10 倍左右。同樣內建 iFi 自家開發的 3D+ Matrix 音場調整、XBass+低頻量感增強,強調非使用 DSP 數位處理,不影響原本的音質。
xCAN 是一款具備藍牙功能的隨身耳擴,支援 AAC/aptX,內部電路採用全平衡設計,輸出功率高達 1000mW,強調市面上 90%以上的耳機都能夠輕鬆驅動,同樣內建 XBass+低頻量感增強,另外還多了 Presence 選項,調整現場感與凝聚力。
Pro iDSD
發表會的另一大重點是旗艦 Pro 系列,本系列早先已經推出了 iCAN 全平衡耳擴、iESL 靜電耳擴,現在又推出號稱業界首款能夠支援 DSD1024 的 DAC 耳擴-Pro iDSD。內建 4 核 Burr Brown 1793 DAC 晶片以及 Crysopeia FPGA 數位引擎,可支援 PCM 768kHz 與 DSD1024 硬體解碼。還用上了 AMR DP-777 DAC 中所搭載的「Global Mastering Timing Clock」飛秒級主時鐘校正系統。
不過 Pat 表示,用家一定會質疑,我手上又沒有 DSD2014 的數位音樂檔案,這樣的規格有用嗎?他解釋,原廠使用的 Crysopeia FPGA 數位引擎是將錄音室使用的轉檔升頻程序應用在 Pro iDSD 身上,譬如可以將 PCM 轉換至最高 DSD1024 的規格,這是 iFi 與日本錄音工程師共同開發的成果,只要按一個鍵就完成了,操作非常簡便。另外 Pro iDSD 還內建 5 種數位濾波:原生、原生+、GTO、變跡、瞬態對齊,首次嘗試的用家,可以先調整到「GTO」。
而內部使用的 4 顆 BB1793 DAC 晶片,如果按照晶片廠商的規格書,只能支援到 DSD64,但網路上有些 DIY 玩家可以用同一顆 DAC 做到 DSD256,而 iFi 則是將 4 顆 DAC 都跑到 DSD1024(並非 DSD256 x4)。怎麼做到的?原廠說這是商業機密,不方便回答了!
放大線路有三種工作模式,第一是採用 J-FET 晶體純 A 類放大;第二是採用 2 支 NOS GE5670 真空管純 A 類推挽放大;第三是管味最濃的單端真空管工作。目的是要讓用家匹配不同耳機,或是享受不一樣的聲音特色。
輸入/輸出設計上,Pro iDSD 內建 USB、有線網路、無線網路,可支援 DLNA、Airplay,用家也可以插隨身碟、microSD 或是利用同軸/XLR/BNC 端子輸入數位訊號。耳機輸出有 2.5mm 平衡端子,至於非平衡端子有 3.5mm 和 6.3mm 兩種選擇,在機身背板有 XLR、RCA 輸出,方便用家連接家用音響系統。
主力產品介紹完了,Pat 提到 iFi 近期也推出了一些「小東西」,第一個為全新的 iPurifier 3 USB 優化器,第二個為升級版的 DC iPurifier 2 外接式交換式電源優化器。iPurifier 3 共有 USB Type A 端子與 Type B 端子兩種款式,搭載 iFi 的第二代主動式抗噪技術,內部採用 Panasonic OS-CON 固態電容、鉭質電容、MELF 電阻以及銅屏蔽,而 DC iPurifier 2 內部所使用的零件較前代大幅改進,包括採用 Panasonic SP-Cap 固態電容、MELF 電阻、特製 OP-Amp 以及銅屏蔽。
即將推出 Hi End 等級藍牙喇叭
最後,Pat 向大家預告,iFi 將推出一款真正 Hi End 等級的藍牙喇叭,外觀造型是法國設計師 Julien 汲取日本表參道上的安藤忠雄的建築靈感。放大線路採用前管後晶設計,也就是前級使用真空管,後級使用 D 類(1.5MHz)每聲道 100 瓦輸出。具備 Wi-Fi、藍牙無線傳輸,還能夠自動檢測空間尺寸以及自動房間校正系統,自動調校喇叭聲音,不過 Pat 也強調不使用 DSP 數位調整,全部使用分離元件,避免音質受到影響。預計將於 2019 年第一季正式問世。
廠商資訊
代理商:iFi Taiwan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坪頂路 102 號
電話:02-8626-0773
網址:ifi-audi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