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他探索海頓-歐康諾初登場之二
歐康諾(John O'Conor)在 Steinway & Sons 的另一張錄音是海頓的鋼琴奏鳴曲。這也是讓我見到就眼睛發亮的專輯。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錄音多如過江之鯽,但是海頓的鋼琴奏鳴曲卻相對少很多。休說全集難尋,就連單張的選集也相對少很多。海頓怎麼會這樣被忽略呢?他可是「海頓爸爸」(Papa Haydn),是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這兩種創作形式都是他確立下來的,古典時期的音樂家無不受其影響。但是,相對於貝多芬、舒伯特,他的作品被錄音、演奏的機會少上好多。我無意探究其原因,就算有解釋也沒有意義,無法改變音樂市場。就此來看,歐康諾的這張海頓錄音,就顯出其不凡的價值了。
論及這張唱片前,先來掉個書袋。海頓所屬的音樂時期,是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的「古典時期」,約莫從 18 世紀中葉到 19 世紀初期。這個階段的音樂創作拋棄了稍早巴洛克音樂的複音音樂創作,改以主調音樂為主。複音音樂就是音樂以二種以上的旋律同時進行,在巴洛克時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高音的旋律為主,底部還有數字低音旋律,藉由低音來襯托高音飛馳華麗的旋律。但隨著時代變遷,社會中瀰漫著追求理性的人文氣氛,音樂發展也趨向理智,趨向更嚴謹的結構、更清晰的形式、更對稱的樂句。此外,古典時期奠定了奏鳴曲式的音樂創作形式,也就是將音樂的主題做有系統的發展,從呈式部開始,揭露音樂的主題,先是第一主題,然後是第二主題,兩段主題的性格往往相對,以塑造樂曲的戲劇性,再來進入發展部,將前面的主題進行變化並開展,最後則進入再現部,將主題重新描述一遍。這樣的架構,就好像學校老師教學生寫作文的「起承轉合」一般。有了清楚的架構和形式,音樂的發展就有脈絡可循,理性地建構起均衡、典雅的氣質。
這樣的樂風,從史塔明茲(Johann Staminz)、C. P. E.巴哈、老莫札特(Leopold Mozart)等人就開始了新的嘗試,但真正樹立風格的就是海頓。前文所提之奏鳴曲式的建立,就是海頓的貢獻;前述幾位前輩所建立起關於交響曲和協奏曲的形式與編制,也在海頓的應用下,更加成熟並逐漸形成標準。繼海頓之後,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透過傳承而將古典樂派的風格進一步建立起來,與先前的巴洛克音樂以及 19 世紀漸漸出現的浪漫派音樂有了風格上的差異。
海頓最被人稱道的,莫過於他在交響曲上的豐富創作,他一生寫出了 104 首交響曲,單就數量而言,迄今無人能及。此外,他也創作了 68 首弦樂四重奏、45 首鋼琴三重奏,數量同樣驚人。但是,海頓的鋼琴獨奏作品卻被過度低估,甚少出現在音樂會曲目,連錄音也非常見。關於他的鋼琴奏鳴曲,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整理編號,加上這些作品往往僅能歸類為鍵盤音樂,彈奏的樂器包括大鍵琴(Harpsichord)、古鋼琴(Clavichord)、風琴(Organ)、鋼琴(pianoforte)等,而且僅有最後的五首鍵盤奏鳴曲樂譜上,海頓清楚標明是「鋼琴奏鳴曲」,其他曲子可能是寫給大鍵琴或古鋼琴演奏。這有什麼意義呢?這跟我們聆聽海頓奏鳴曲時的角度有關,這部分,我們後文再述。
但是即便海頓不是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他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絕不容忽略,甚且,他的音樂對人們對於音樂的理解與感受的提升,也影響重大。鋼琴家布赫賓德(Rudolf Buchbinder)就說:「每個樂團和鋼琴家都該多演奏點海頓的作品,海頓教會了我所有的事情,也影響了其他的作曲家。他就像是維他命一樣,滋養著每個人。」至於指揮家沙羅年(Esa-Pekka Salonen)則說:「若要題說那個作曲家的知名度低於他所應得的,那人就是海頓。在我心中,海頓的音樂在創意上更勝莫札特的音樂,聽來也更為迷人。他的音樂兼容了高超技巧以及無盡的想像力,他的音樂就像是上天賜與的禮物一般,值得每個人好好享受。」
他的音樂不乏變化,但莫札特較之於他又更為豐富多變;他的音樂結構嚴謹,但又不如貝多芬那樣雄健恢弘。當我們做出這樣的評斷時,卻忽略了年代和樂器的發展。海頓是比起他們兩人的年代都更早,他比莫札特大了 24 歲,比貝多芬大了 38 歲。他承繼了古典樂派先驅者的風格,將之發揚光大,但那還是發展初期,他自己學習音樂並形成風格的階段,接受的是理性的人文思維,所處的歐洲還是相對穩定的環境。加上樂器的發展,當時還盛行著鋼琴的前身,包括大鍵琴和古鋼琴這些以勾弦發聲的樂器,難有音量的變化。直到他中年以後,以木槌擊弦的鋼琴才漸漸出現。這些客觀條件,都影響了他的作曲風格。
以鋼琴奏鳴曲為例,他習慣在呈示部中表現一個主題,會就著這個主題作些轉調或變奏的變化,您若聽這張 CD 的第一軌就可明白。若是莫札特或貝多芬,他們會在呈示部安排第二個主題,增加樂曲的豐富性和更多彩的變化;海頓就以一個主題百轉千折唱下去,所以,有時候會叫人誤以為已經進入發展部的感覺,實際上可能還停留在呈示部。到了再現部,海頓雖然年紀比莫札特、貝多芬都更長,年代也更早,卻更常在再現部搞怪,他會打亂再現部主題重現的順序,也可能帶來一些讓人出乎意料的轉換,或寫下一些天外飛來的樂句。因此,如果您一看到他在呈示部的習慣,就以為他是個古板的人,作品聽來恐怕流於無趣呆板,那您可錯了。
這張 CD 裡所選的曲目都是海頓作品中重要且出名的曲子,如果您不記得這些曲子的編號,聽了恐怕也要說:「啊,這我聽過。」不記得海頓鋼琴奏鳴曲編號是很正常的,例如 CD 收錄的第一曲編號就寫作:Sonata No. 47 in B minor, Hob. 16 No. 32。怎麼一首曲子有兩個編號,還有三個數字?那是因為海頓的鋼琴奏鳴曲有兩位學者整理編號,因此才把兩個學者的編號都放在一起,前面那個編號是一個名叫 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 的學者完成的,他重新發掘了海頓的許多作品,特別是那些塵封多年、被人遺忘的作品,可說是海頓的一個大恩人。後面一個編號則是 Anthony van Hoboken 的整理,他整理了海頓的各類音樂創作,其中,鋼琴奏鳴曲多被歸於第 16 卷(XVI),因此這編號在 Hob.(Hoboken 的縮寫)之後,先有一個 16,再來才是曲目號數。所以,您記不住海頓鋼琴奏鳴曲的編號,是很正常的,這編號可是雙倍加密的。
這張 CD 的選曲頗有代表性,第一首選的 Sonata No. 47 in B minor, Hob. 16 No. 32 是他中期作品,於 1776 年出版,這時海頓在奏鳴曲創作上已漸趨成熟,可以見得其作品特徵。第一樂章主題單一,經過反覆和變奏,營造出一種純粹的趣味,卻又因為層層變化,又顯出一種戲劇性的效果;接著是小步舞曲,然後又是急板樂章,其間變化幅度甚大,演奏者要掌握其中變化的表情和情緒,這,一點都不容易啊。再論第四首 Sonata No. 33 in B minor, Hob. 16 No. 20,則是 1771 年的作品,這首曲子帶著悲劇風格,單是第一樂章那些豐富的力度變化,許多的突強和突弱,塑造出曲子起伏的情緒,強烈又直接。是誰說海頓的曲子簡單了?聽吧,聽就知道不簡單了。沙羅年和布赫賓德兩人對海頓的評說,真是中允真切。
歐康諾對於古典樂派樂曲的演奏,確實有一套。他的演奏中,不見太多鮮明的情感和濃烈的色彩,他不求個人意志的展現,只是中肯地把聽不到的樂譜化為聽得見的音樂。樂評家 Jens F. Laurson 說:「海頓音樂的難度絕不不容低估,甚至要把他的交響曲演奏好,比演好馬勒更不容易。至於同時錄製了貝多芬迪亞貝利變奏曲和海頓奏鳴曲的歐康諾,多半會感受到要彈好迪亞貝利變奏曲比海頓更容易。」海頓為後世的鋼琴奏鳴曲創作鋪了一條康莊大道,如果您未曾聽過海頓鋼琴奏鳴曲,歐康諾的這份錄音,是讓您細細品味 Papa Haydn 的機會。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電話:(02)8226-9909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